時政要聞
□本報記者 譚勇 本報通訊員 栗方 陶健
6月28日8時,小浪底水利樞紐開啟1條明流洞、3條排沙洞,調水調沙下泄流量增大至4600立方米每秒。
“目前是小浪底水利樞紐啟動調水調沙運用的第7天,小浪底已下泄水量超18億立方米。”6月29日,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樞紐管理中心水量調度處處長李鵬介紹。
據了解,此次調水調沙過程中,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樞紐管理中心充分運用數(shù)字孿生小浪底平臺,動態(tài)分析庫水位降幅、對接水位、異重流產生及運動過程、大壩安全性態(tài),及時開展會商研判,科學制定孔洞組合運用方式,確保調水調沙工作順利開展、達到預期效果。
與此同時,該中心充分運用水利新質生產力,發(fā)揮水利測雨雷達、無人機自主巡檢系統(tǒng)、衛(wèi)星遙感、安全監(jiān)測自動化平臺等“天空地水工”一體化監(jiān)測感知體系建設成果作用,及時獲取雨、水、沙情信息,實時監(jiān)控高邊坡、庫區(qū)滑坡體等重要部位,精準掌握樞紐設施設備運行性態(tài),動態(tài)開展數(shù)據分析,保障小浪底水利樞紐科學調度、安全運用。
6月23日9時,隨著小浪底水庫以2600立方米每秒流量下泄,2025年黃河調水調沙正式啟動,這是黃河第30次調水調沙。這項技術意味著什么?如何改變黃河?
黃河下游“地上懸河”長達800千米,最大懸差10米。20世紀末,因泥沙淤積,主河槽萎縮,過流能力降至1800立方米每秒,“小洪水、高水位、大災害”風險加劇。
2002年起,一項特大型原型科學試驗和生產實踐改變了這一切——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創(chuàng)新提出“調水調沙”理論,通過聯(lián)合調度黃河干流水庫群,人工制造協(xié)調的水沙過程,利用水流自身動力輸沙入海,實現(xiàn)河床不抬高。
2002年7月4日,首次試驗性調水調沙開啟。截至2025年汛前,共開展了3次調水調沙試驗和26次調水調沙生產運行,有許多技術突破,比如創(chuàng)新水庫河道接續(xù)跨年度泥沙調控技術;實施萬家寨、三門峽、小浪底“三級水庫接力調度”;建立全球首個“黃河水沙調控數(shù)學模型”,精準計算出每輸送1噸泥沙需要消耗多少水等。
調水調沙對黃河的改變是多方面的。在泥沙沖刷方面,下游河道累計“清洗”泥沙超21億立方米。在行洪改善方面,主河槽最小過流能力從不足2000立方米每秒提升至5000立方米每秒以上。在河床下切方面,下游河道主槽平均下切3.1米,有效緩解了“地上懸河”態(tài)勢。在水庫排沙方面,截至2025年汛前,小浪底水庫累計排沙29.3億噸,水庫淤積減少、攔沙使用時間延長。
此外,連續(xù)應對強降雨,利用調水調沙成功排泄中游洪水,保障了流域安全。特別是2021年,面對罕見秋汛,通過預泄、攔洪、錯峰、調沙組合拳,確保了黃河安瀾。調水調沙期間,同步為河口三角洲補給生態(tài)水量14.6億立方米,為三角洲濕地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修復和生物多樣性改善提供了堅實的水資源保障。
“黃河調水調沙理論與實踐榮獲201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(通用項目)一等獎,這項融合傳統(tǒng)智慧與現(xiàn)代科技的水沙調控技術,讓千年黃河煥發(fā)新生,也為世界河流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。”黃委水旱災害防御局方案處處長任偉說。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焦作網免責聲明: | |||||||
|
□本報記者 譚勇 本報通訊員 栗方 陶健
6月28日8時,小浪底水利樞紐開啟1條明流洞、3條排沙洞,調水調沙下泄流量增大至4600立方米每秒。
“目前是小浪底水利樞紐啟動調水調沙運用的第7天,小浪底已下泄水量超18億立方米。”6月29日,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樞紐管理中心水量調度處處長李鵬介紹。
據了解,此次調水調沙過程中,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樞紐管理中心充分運用數(shù)字孿生小浪底平臺,動態(tài)分析庫水位降幅、對接水位、異重流產生及運動過程、大壩安全性態(tài),及時開展會商研判,科學制定孔洞組合運用方式,確保調水調沙工作順利開展、達到預期效果。
與此同時,該中心充分運用水利新質生產力,發(fā)揮水利測雨雷達、無人機自主巡檢系統(tǒng)、衛(wèi)星遙感、安全監(jiān)測自動化平臺等“天空地水工”一體化監(jiān)測感知體系建設成果作用,及時獲取雨、水、沙情信息,實時監(jiān)控高邊坡、庫區(qū)滑坡體等重要部位,精準掌握樞紐設施設備運行性態(tài),動態(tài)開展數(shù)據分析,保障小浪底水利樞紐科學調度、安全運用。
6月23日9時,隨著小浪底水庫以2600立方米每秒流量下泄,2025年黃河調水調沙正式啟動,這是黃河第30次調水調沙。這項技術意味著什么?如何改變黃河?
黃河下游“地上懸河”長達800千米,最大懸差10米。20世紀末,因泥沙淤積,主河槽萎縮,過流能力降至1800立方米每秒,“小洪水、高水位、大災害”風險加劇。
2002年起,一項特大型原型科學試驗和生產實踐改變了這一切——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創(chuàng)新提出“調水調沙”理論,通過聯(lián)合調度黃河干流水庫群,人工制造協(xié)調的水沙過程,利用水流自身動力輸沙入海,實現(xiàn)河床不抬高。
2002年7月4日,首次試驗性調水調沙開啟。截至2025年汛前,共開展了3次調水調沙試驗和26次調水調沙生產運行,有許多技術突破,比如創(chuàng)新水庫河道接續(xù)跨年度泥沙調控技術;實施萬家寨、三門峽、小浪底“三級水庫接力調度”;建立全球首個“黃河水沙調控數(shù)學模型”,精準計算出每輸送1噸泥沙需要消耗多少水等。
調水調沙對黃河的改變是多方面的。在泥沙沖刷方面,下游河道累計“清洗”泥沙超21億立方米。在行洪改善方面,主河槽最小過流能力從不足2000立方米每秒提升至5000立方米每秒以上。在河床下切方面,下游河道主槽平均下切3.1米,有效緩解了“地上懸河”態(tài)勢。在水庫排沙方面,截至2025年汛前,小浪底水庫累計排沙29.3億噸,水庫淤積減少、攔沙使用時間延長。
此外,連續(xù)應對強降雨,利用調水調沙成功排泄中游洪水,保障了流域安全。特別是2021年,面對罕見秋汛,通過預泄、攔洪、錯峰、調沙組合拳,確保了黃河安瀾。調水調沙期間,同步為河口三角洲補給生態(tài)水量14.6億立方米,為三角洲濕地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修復和生物多樣性改善提供了堅實的水資源保障。
“黃河調水調沙理論與實踐榮獲201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(通用項目)一等獎,這項融合傳統(tǒng)智慧與現(xiàn)代科技的水沙調控技術,讓千年黃河煥發(fā)新生,也為世界河流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!秉S委水旱災害防御局方案處處長任偉說。
![]() |
|
![]() |
焦作網免責聲明: | |||||||
|
|
|